Command for performance optimise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blk_read/s 每秒读取的数据块数
blk_wrtn/s 每秒写入的数据块数
blk_read 表示读取的所有数据块数
blk_wrtn 表示写入的所有数据块数
相关工具:iotop iftop vmstat
R:
运行和等待CPU时间片的进程数。长期大于CPU的个数,代表CPU不足
B:
等待资源的进程数,如果等待数量多,问题有可能处在I/O或者内存
Swpd:
切换到内存交换区的内存大小[以KB为单位]
free:
当前空闲的物理内存数量[以KB为单位]
si:
由磁盘调入内存
so:
由内存调入磁盘
bi:
从块设备读入数据的总量
bo:
写到块设备的数据总量
bi+bo
1000 如果超过1000,代表硬盘的读写速度有问题
in:
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观测到的每秒设备中断数[中断数太多对性能不好]
cs:
列表示每秒产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
us+sy > 80%
代表CPU资源不足
us:
用户进程消耗的CPU时间百分比
sy:
内核进程消耗的CPU时间百分比
id:
CPU处在空闲状态的时间百分比
wa:
IO等待所占用的时间百分比
runq-sz:
内存中可以运行的进程数
plist-sz:
系统中活跃的任务个数
/sys/block/sda/queue/nr_requests 队列长度越大,硬盘IO速度会提升,但占用内存 /sys/block/sda/queue/scheduler 调度算法Noop、anticipatory、deadline、[cfq]
chunk size.轮循一次写入的字节.默认是64K,只要没有写满,就不会移动到下一个设备
设置在每个硬盘都只写一个文件就切换到下一块硬盘,那么如果都是1K的小文件,就会将系统资源浪费在切换硬盘上
如果将chunk size的值设置很大,比如100M,那么也就没有了意义,还不如用一块硬盘。
Stripe size.条带大小,并不是有数据就写入,而是设置每次写入的数据量,一般是16K写一次。
所以.Chunk size(64K)/stripe size(16K),也就是说每块硬盘写四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算当前应该把chunk size调成多少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使用iostat –x查看自开机以来每秒的平均请求数avgrq-sz chunk size = 每秒请求数*512/1024/磁盘数,取一个最紧接2倍数的整数 stride = chunk size /block(默认是4k)
创建raid并设置chunk sinze mdadm –C /dev/md0 –l 0 –n3 –chunk=8 /dev/sdb[123] 修改raid mke2fs –j –b 4096 –E stride=2 /dev/md0
预先读取需要写入的量,然后再处理写请求,↑读到的值将会是设置值的一半↑。 设置读取到缓存中的数值越大.写入时就会因为数据量大而速度变慢。